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甲骨文字典

罗俊华-草创甲骨文新学

 
 
 

日志

 
 

甲骨文释读文例—地支午、未、申  

2018-07-27 19:23:0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甲骨文释读文例地支午、未、申

通释是甲骨文释读的唯一标准。

上一节我们讨论地支里面的卯、辰、巳

 

中国人特别讲究阴阳,对阴阳有独特的理解。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的意思是万物都有阴阳,必须阴阳调和才可以发展。程允升说:“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一天之中极阳的时候就是午时三刻。关于午时三刻在古代很多说法,最常见的就是死刑要在午时三刻,以阳气冲鬼魂。中国人讲究万物到其极,所以到了无事我们必须避开头顶的太阳,以免阳气过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午的字形都是伞的样子。当然在甲骨文时期,阴阳的概念还不是很成熟,当然也没有伞这种东西。当时午字是实际是象形,是竖排的两字眼睛。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横排,个人观点,竖在古代一直都代表顺,而横则相反,眼睛要看得远必须顺,所以必须竖排。甲骨文午字的造字大概传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老板姓要聪明有眼光,中午是最明亮最好看东西的时候。在甲骨文中眼睛的字形表示的意思也是关注的意思。午字在甲骨文到金文之间发生极大改变,首先就是字形完全改变,其二就是意思完全改变。既然字义和字形都改变了那还是一个字吗?有两个观点第一就是同一个字他们之间有不可断裂的羁绊就是同一个地支,就像简体前后的丑是一个字,因为有一个重要的羁绊就是字形没改变。第二种观点就是不同的文字,只是因为地支空缺,我们要拿一个字来填回去。我比较认可不是同一个字,也就是午字是伞发明后新创生的字,而眼睛字形的这个字已经消亡。而且这个字形最后连字根也没留下,整个后来汉字就没这个字根,类近的字根也没有一个是关注和眼睛的意思。最累近的是目字旁,但是目字实际是由另一个甲骨文字演变而来,这是另一个故事,不在此讨论。目前我想不出任何把眼睛字形和午字形联系在一起的演变道路。可能是智慧短浅连杜撰都无从下手,所以只能认为是独立的。两个字传达事情也不是很一样,后面的告诉我们要避害,前面的告诉我们要开拓眼界。

 

在最古老的启蒙书《三字经》里面,就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中华好父母的典型特质。这种典型的特质培养了好几千年,早在商朝就有了。作为最常用的汉字十天干十二地支,里面只有未字到今天都没有什么改变,可以说是整个文字历史里面的常青树。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了自古以来我们对未来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甲骨文未字和今天的未字相比就是上面的横往上翘而已。未时是下午13-15点之间。从造字法来看他是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的支撑住的本体,和两边的分支,他体现的是扶正树木让其更好生长。未来就在于正本。无后的阳光太阳还是很高的,虽然古代的生产力不高,但是活的比我们幸福,他们午后是不会到太阳底下干活的。虽然当时不知道什么是中暑这个说法,但是呢他们还是非常了解他的危害。在广大农村下午是在3点半后出去干活的。在这段非常短的闲暇时间干什么适合呢?这个时候中国好家长就上来了,求未来,学习各种知识,家长们会不予余力传授他们认可的知识。未时学习未来的事情。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干活死,死干活,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想办法掌握走出去的能力。

 

在春秋时期就有三令五申的说法,五申就是: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申的意思就是申明,是郑重的告知。地支申的意思从古至今没事改变。但是申的字形改变很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这个缘由大概是在甲骨文时代强调的事情的对错,而到了今天我们强调的是事情的缘由。申字在甲骨文时期字形是区隔两边的事物。到了小篆时期开始和今天的申字开始类近,变成了事物的上下延伸。孔子他老人家说“一日三省吾身”。申时15-17点,这各时间是干活的最后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要加紧时间干好重要的活,以及反省自身看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支申大概就是要告诉大家要知道对错和重点。甲骨文释读文例—地支午、未、申 - 甲骨奇谈 - 甲骨文字典

 
  评论这张
 
阅读(1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